另 类 猜 想【宋子平作品--随笔】2011-12-30 00:00:00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沧州市委员会 浏览:14834次看了这么多年刑侦推理剧,又酷爱央视法制频道的天网栏目,潜移默化的,生活中看到什么事情,也喜欢先来个“案情分析”。今天早上看了一个新闻事件,闲来无事,在此也学着分析一下。别当真,只是做个游戏。 背景: 电视新闻报道说:某男在某相亲节目大出风头后,被举报说该相亲男是十多年前的杀人在逃犯。警方根据举报线索将其抓获。此人事后言说自己改名换姓时间长了,也就以为自己是现在这个名字所属的这个人了。 如果人生是一出戏,此男演得还真挺投入的。 据接听举报的警官说,举报人说得很真实,将电视节目期号、当年杀人过程中的细节描述得很祥细。调出当年案卷,发现记录与举报者所言几乎一致。 猜想:举报人 已知条件:女性。 第一种可能:市民。 这种可能在我脑子里转了半天,总觉得几率不大。具备此种条件的市民可能少之又少。第一,这个人必须特别关注当年的事件报道,而且又一直警醒着。毕竟十几年了,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可能出现记忆偏差了,还有谁能够把一桩与己无关的杀人案嫌犯记得那么清楚?再说,无论多么经得起摔打的一个人,十几年也不可能从容貌上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更何况,是嫌犯,就会千方百计隐藏自己以逃避法律的追究呢。这种刻意的隐藏不仅仅是地域的,更应该是全方位的,包容容貌,也特别是容貌。 所以,由关心社会治安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心与社会担当的市民举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不会太大。 第二种可能:受害人家属及亲友。 这个团体最有可能,他们用悲痛和仇恨两把利刃共同把这个人的可憎面目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不是有句俗话说:就是化成灰都能认出来嘛。 可另一情况又不得不让我们放弃这种猜想。如果是他们,他们定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举报,而不可能是在节目播出半年之后才开始行动。即便当时认不准,把亲友们攒到一起甄别一下,也不需要半年的时间。况且,这工作完全可以交由警方来做。 当然,如果这些家属亲友们不是第一时间看到节目又当别论,可谁又没事半年之后才翻过去的一档娱乐节目来看呢?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听别人事后长到半年以后说起来,才起了疑心,像警方一样,按照线索捯回去看,认出来,才赶紧举报。 第三种可能:逃犯身边当年过从甚密的人。 这部分人内心里存在着矛盾,可能在举报与不举报间徘徊。举报是履行一个公民的社会职责,不举报则是残存着一份个人间的义气。所以,他们在做出抉择时会犹疑,有一定的时间空挡是可能的。 第四种可能:逃犯亲属。 这种可能似乎不应该被排除在外,因为能够那么准确地认出他的本来面目的最可能的也是他最亲近的人。 他们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生活了十几年,就像橡皮筋儿,几乎被抻断了。可看到那个男人若无其事地生活着,生活得如鱼得水,还不无浪漫、闲情逸致地去参加相亲节目,这不能不对她们是一个刺激。 一个人做事敢做不敢当,已经很让人鄙视了。如今看来这个男人不止敢做不敢当,还几乎把自己的前世今生忘记了,忘得一干二净,仿佛重生了一回一样。我想,她们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劝他自首?她们没有这样做。任他逍遥法外?似乎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举报他,家人就永远失去了他。可不举报他,他就能属于家庭,属于自己么? 犹豫是在亲情或者爱情之间的拉锯战,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所以时间才拉得那么长…… 就猜想到这儿吧,游戏结束! 呵呵,只是不知道这猜想与现实有多大的吻合度。
上一篇:隔 年 的 风 景【宋子平作品--随笔】------------------------------------------下一篇:酒桌上的小动作【宋子平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