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评王永刚的工笔花鸟画2011-07-03 00:00:00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沧州市委员会 浏览:10433次——评王永刚的工笔花鸟画 《沧州晚报》记者 杨 蕊 与王永刚熟识,是在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评选落幕后,他创作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晨光》获得优秀奖,画中描绘的花鸟清秀、淡雅、宁静,与他以往的绘画有了很大不同。 大花鸟的构图,平面构成的布局,整体色块的分布……无论何种形式的绘画作品,王永刚在吸取别人作品的优点中不断进步。如何处理画面的张力,如何把大家喜爱的、通俗易懂的田间地头可爱的小动物、五谷、野草、野花等搬到画面,如何把西画技巧与中国画的平面或浮雕式处理相结合,王永刚在展览和参考书中埋头学习,经过不断思索之后,手中的画笔越画越自如。 在王永刚自学工笔画的12年,已经出版工笔花鸟动物画技法丛书近20种,这些成果足以看出他的勤奋。沧州自学绘画者们走的都是一条艰难的路,勤奋者多,王永刚也不例外,鲁迅曾经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王永刚说,作为美术老师,除了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尽心完成外,其余时间都在不停地画,每天早早到校,中午不回家,那些数量庞大的画就是这样“挤”出来的,笨鸟先飞,由量变到质变,画技慢慢也就练出来了。 王永刚画面中描绘的多是农村田间地头的景物。他经常利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回吴桥老家的机会,到院里、水坑边、房前屋后走走,转到哪儿画到哪儿,然后回到画室再细心整理,所以每次回家他都带着全套画具。日子久了,他的绘画素材越来越丰富,有时画完画,有点感触便马上去拜访田云鹏、谭玉洲老师,寻求指点,并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拜访全国知名画家,学习借鉴各种风格的画法。一次在画展上,有人说他的画像农村年画,这句话犹如一根针刺痛了他的神经,从此开始苦苦思索着如何转变。他的绘画早期是从教学角度学画,考虑的是怎样让学生喜爱,感兴趣,所以注重色彩的艳丽。后来他意识到画画不是把某一物画的跟照片一样,而是画你对这一物体的感受,甚至将喜爱、憎恶等情感,通过画笔传达给观者。在创作意识的转变中,王永刚的作品由早期色彩的艳丽逐渐走向淡雅,注重格调,画面中尝试脱离西画的写实色彩,加入主观感受,随类赋彩,自觉注重意境的表达,由此慢慢提升了他的工笔花鸟画的品位。 每位画家的作品无疑都是个体内心的表露,最好的画是用心“写”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画出来的。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王永刚坚定地在绘画这条路上走着,即便暂时还没有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相信摸索下去就会有成果。目前沧州工笔画在全国知名但整体水平不够高,沧州工笔画家画商品画的多,画风不能固定,大家随波逐流,市场什么画好卖就画什么画,不思考光复印,谈不上研究某画家流派,更谈不上表达内心情感。放长眼光走出去,接触外面的大千世界,王永刚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渐渐与外界的交流也多了起来。由于画风的不稳定,王永刚还处在摸索期间,所以内心的情感像奔腾的河水被大坝拦住一样,画画时特别苦恼。每隔一段时间看以前的旧作,他都会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感觉那些作品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也许这种反复的摸索过程,正是郑板桥说的“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真正体验吧。 真正的画家是孤独的守望者。郑板桥画的竹从冗繁到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表现出竹子的精神,达到一种化境。绘画是感情的初始,王永刚意识到西方绘画语言不能生搬硬套,用毛笔画西画,画不出好的中国画,只有借鉴西方艺术语言,融入中国画的特征,取长补短,这才是真正的中西融合。所以他那些朴实亲切的画面,对于色彩和形体的把握,已经由青涩渐至成熟,亦能把持自己的个性。虽然有时由于对每一个细节刻意的描绘,使画面张力不够大,显得拘谨,放不开,但随着他对绘画的不断思考,渐渐将其他画家作品中真实表现的生命感动,还原成画面中花的芬芳,鸟的啁啾,狗的娇憨……时至今日画面的沉稳和对绘画观念的转变,在勾勒的真实物象和不断冲撞的水迹中,滋养着他饱满的生命。 现在画画时,王永刚觉得画面还是要追求亲切朴实,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依旧会追求色调淡雅和宁静。在王永刚看来,画画是他一生的追求,是展示生命的一种方式,他要守护这一方净土。(原载《沧州晚报》2011年3月30日第12版)
上一篇:秋 至【散文】------------------------------------------下一篇:我与陈氏太极拳
|